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痔漏門

[出處: 辨證錄 清 陳士鐸]

  人有肛門內外四旁,忽然生長紅瘰,先癢後疼,後成為痔,日久不愈,此症皆濕熱所成也。而得之縱飲者為多。江南人常生此症,因地氣之濕熱,又加酒熱之毒,所以結于肛門邊不能遽化。夫肛門通于大腸,凡有濕熱亦隨大便出,何以積而成痔?以濕熱在大腸不能久留,勢必盡趨于肛門,而肛門為大腸鎖鑰,未免有關閉防範之意,不容濕熱直出于門外,蓄積久濕熱毒,肛門獨受之矣。有毒必然外形,不生痔于肛門之內,必生痔于肛門之外,雖內外似乎少殊,而作楚則一也。然治之法,烏能舍濕熱而他求乎。惟是肛門去脾胃甚遠,化濕熱之毒不能不假道于脾胃,肛門未必受益而脾胃先損,所以無成功耳。故用藥必須無損于脾胃而有利于肛門者,治之始克奏功。方用
益後湯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地榆三錢 穿山甲一片,土炒,為末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水煎。
  連服四劑而肛門寬快,又四劑內外之痔盡消,再將前方每味加增十倍,修合丸散,以蜜為丸。每日未飲之先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料自然全愈,不再發也。
  此方利水去濕熱,既無傷脾胃,復有益肛門,蓋兩得之也。


  人有肛門邊先生小癤,每因不慎酒色,遂至腐爛變成痔漏瘡,不能收口,後長生肉管,每歲一管,流膿淌血,甚至為苦。世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徒受苦楚,而內毒未除,外口難長,經年累月,難以奏功。豈果漏瘡而終不可治乎,抑酒色之戒不嚴,而治之不得其法。蓋肛門之肉,不比他處之肉,而肛門之皮,亦不比他處之皮。他處之皮肉,非橫生則縱生也。惟肛門之皮肉,有縱有橫,最難生合。況大便不時出入,又加以刀針掛線,切勿輕用。惟消其濕熱之毒,內治為佳。然而漏生既久,毋論漏不可止,而氣血反傷,終難奏效也。方用補中用消,則何漏之不可痊哉。方用
青龜丸
  烏龜一個 茯苓五兩 薏仁六錢 羊蹄後爪四副 穿山甲五錢,俱用土炒 人參二兩 青苔乾者,一兩 黃八兩 當歸三兩 瓦松二條,陰乾,不可火焙 白芷一兩 槐米一兩 各為細末。將龜用石臼搗死,以藥末拌之,飯鍋內蒸熟,將龜肉與甲火焙乾,為末,同前藥用蜜為九。每日服三錢,服至一月而漏瘡乾,服至二月漏瘡滿,服完全愈,不再發。但服藥時務必獨宿,戒酒色三月。
  倘服藥時不斷酒色,不能奏功,不可不慎。
  此方治漏實有神效,非世上大概之方。況雖去濕而復不散氣,雖敗毒而又不損血,補破于無形,填隙于有孔。我願人敬服此方,堅守三月之戒,以去十年之病也。



  人有大便時先射血幾許,而始溺糞者,人以為便血病也,誰知肛門暗生血痔乎。夫痔久必變為漏,宜流膿血。不知受病不同,而見症亦異。此等之症,多得之飲燒酒過多,熱走于直腸而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不化,久則皮破而血出。此血乃外出于直腸之外,而非出于直腸之中,乃膀胱之血也。夫膀胱化氣而不化血,酒毒滲入膀胱,將酒氣化水出于陰器,而酒毒爍血不能從陰器而出,勢不得不趨大腸肛門而出矣。無奈門徑各別,戶口牢關,無可出路,而酒毒結于直腸之外,毒向內攻,而直腸之痔生矣。痔生必破,乘隙而膀胱之血注之,久且以血引血,不獨膀胱之血盡歸之也,乘大便之開關,血先奪門而出,故先大便而出射,正見其欲出之速耳。治之法似宜急填其隙,使血出之無路為第一策。然私竇既開,漏卮易洩,不亟清其上游之源,而但截其下流之隙,非計之善也。方用
清源散
  黃連三錢 茯苓五錢 白芍五錢 葛根二錢 白芷三分 槐花三錢 地榆三錢 人參三錢 穿山甲土炒,為末,一錢 白朮五錢 車前子二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末。服三劑,血較前更多,三劑後減去黃連,再用三劑,血止而痔愈矣。愈後必務斷酒,終身不可服也。若女色止忌三月,永不再發。倘不能禁,不必為之治療,必先說過而後醫也。
  此方妙在用黃連之多,以解酒熱之毒,所謂先清其源也。上游無病而下流自然安閒,況諸藥又分配得宜。無非去濕化熱之味,堵截之方,又何能加于此哉。



  人有胸間生瘡,因不慎酒色,遂成漏竅,長流血液,久則神形困憊,腰痛難伸,行同傴僂,人以為心漏也,孰知是腎虛而成漏乎。夫心腎本相通也,心之氣必得腎之氣以相生,腎之氣必得心之氣以相閉,心漏之成于腎氣之泄也。欲心漏之愈,安可不急治其腎氣之衰乎。然而治腎而心之氣不閉,則補腎與不補同,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或謂,凡漏瘡多成于濕熱,但補腎而不閉心之竅,則漏不能愈,閉心之竅而不去其濕熱,而但治其心腎,恐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也,漏在他處者,可泄其濕熱,而漏在胸間者,不可泄其濕熱。蓋心漏成于腎虛,腎虛則寒,而非熱也。腎虛者,腎水虛而非邪水盛也。治之法,補其真陰而邪水自消,溫其腎寒而濕熱自退。方用
溫腎丹
  鹿茸二個 附子二個 青鹽二兩 人參二兩 瓦蔥二枝 紅棗四兩 各為末,紅棗煮熟,搗為丸。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而腰痛減,服月餘而心漏愈矣。
  此方之奇,全在鹿茸,既能益腎中之水火,而更能補心中之缺陷。又加之附子之辛熱,則無經不達,引鹿茸直入于心腎,以填補其空竅。如青鹽者,鹹以耐堅也。蓋漏瘡必多竅孔,故流血亦多,血得鹽則止而不流也。瓦蔥者,消濕熱于無形,雖心漏非濕熱之病,然未免少有留存,則孔竅難塞,故兼用以防其變。誠恐氣虛不能化,更益以人參生氣于心腎之間,助茸、附之力通達于上下,尤易成功也。

痔(hemorrhoid)


 痔(hemorrhoid),是從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擴張、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因此產生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又稱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本病是一種常見病,民間有「十人九痔」之說,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高於女性。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又有內痔、外痔、混合痔之分。

1、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發生在齒線以上,是黏膜下直腸上靜脈叢的曲張靜脈團塊,以出血(早期症狀,常以排便時或便後出血為主)、脫出(晚期症狀,因痔塊體積逐漸增大,與肌層分離,排便時被推出肛門外)、黏液流出(直腸粘膜長期受痔塊刺激,常會併發慢性直腸炎,使黏液腺分泌增多,尤其晚期常因反覆脫出,致括約肌鬆弛,使黏液自肛內流出,使局部潮濕且伴有肛周不潔之感)為主要表現。

2、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發生於齒線以下,直腸下靜脈叢擴大曲張或反覆發炎而成,表面為皮膚覆蓋,不易出血,且形狀不規則,以疼痛(因皮下血腫)、墜脹、異物感為主要表現,加上肛門高低不平,容易清潔不乾淨,會癢而痛,抓一抓就破了而產生discharge。

3、混合痔(combined hemorrhoid)兼有內、外痔的特徵,由於直腸上、下靜脈叢互相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消失,因而痔塊位於齒線上下,表面同時為直腸粘膜和肛管皮膚所覆蓋,而成為混合痔,而中醫文獻中稱之為內外痔。

  徵候與症狀:糞便中有鮮血,排便時會疼痛,肛門裡會癢或肛門附近會癢。

  常見的情形有:1、經常便秘或長期腹瀉。2、勞累過度或病後體虛:勞倦過度,年高精衰,或病後,產後及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虛弱,氣虛見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失榮,故見大便秘,或排便艱難。3、婦人妊娠:胎兒造成腹內壓力增加,黃體激素升高,胃腸內食通過時間延長,使大腸吸收水分增加、糞便變硬。



病因包括:

1、解剖因素:

  由於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部,(1)直腸上靜脈及其分支無靜脈瓣,靜脈血向上回流困難;(2)加上直腸血管在下段不同高度穿過直腸肌層和肛門括約肌,由於肌肉收縮,糞便壓迫及腹壓增高的影響,容易使靜脈擴張;(3)由於痔內靜脈叢位於直腸末端粘膜下疏鬆組織內,缺乏彈力纖維組織的支持作用,這些因素皆易造成靜脈叢血液瘀滯,血管怒張而成痔。

2、感染因素:

  肛門附近感染使肛門皮膚、直腸粘膜受到刺激或損傷;各種腸道及肛門寄生蟲病,及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炎症,皆可引起直腸下部周圍組織發炎;另外,痔靜脈叢急慢性炎症使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脆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血管擴張充血而誘發。

3、職業因素:

  長期久坐、久立、負重遠行、下蹲的工作體位、從事體力勞動,均可使盆腔血液回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從而引起痔靜脈叢過度充盈而生痔。

4、飲食因素:

  飲酒過量,飲食辛辣之品,如辣椒、芥末、胡椒和生薑等,長期刺激直腸粘膜,導致直腸靜脈叢充血、擴張。

5、排便習慣因素:

  即指頑固性便秘和排便方式不當。便秘時用力過度,或糞塊在腸道內貯留過久壓迫與刺激腸壁,或排便時間較長,加重肛管直腸充血,使靜脈叢瘀血曲張。

6、其他疾病因素:

  如婦人妊娠、肝硬化、心臟病可直接阻礙直腸靜脈血液回流;門脈血栓可引肛門靜脈壓力升高,導致直腸和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生痔。



中醫病因病機

1、臟腑本虛:

  《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飲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氣血下墬,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衝突為痔者」,《薛氏醫案》云:「痔瘡之症或稟受胎毒……」說明機體本身的結構弱點、生理特性或全身性變化,均是發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2、飲食不節: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瘡瘍經驗全書》具體指出:「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炙醇酒,禽獸異物,任情醉飽,……乃生五痔」,可見古人認為痔疾與飲食有密切關係。

3、便秘:

  歷代醫家都認為便秘是發生痔疾的病因之一,因長期便秘,糞便蓄積直腸,可使周圍血行受阻,淤積成痔。《諸病源候論》曰:「忍大便不出,久為氣痔」,竇漢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陰陽不合,關格壅塞,風熱下衝,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腸道失潤,致使大便乾燥,解時努掙耗氣,氣血下陷,擦破肛門,風熱下衝,造成痔疾。

4、久瀉久痢:

  《備急千金要方》云:「久下不止,多生此病」,《醫宗金鑒》亦曰:「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洩使脾氣虧耗,肺氣也受影響,最後導致大腸之氣不足,於是氣血流注,濕濁聚於肛門。

5、久坐久行,負力遠行:

  如《外科正宗》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以致濁氣鬱血流往肛門,具能發痔」意即久坐久站使氣血不和,負重遠行則耗氣而虛,均使氣血邪毒瘀積於肛門。

6、妊娠及月經失調:

  如《外科啟玄》曰:「痔曰腸澼是也。婦女因產難久坐,或經行時氣怒傷冷受濕,餘血滲入肛門邊面生」,《薛氏醫案》有:「婦人因經後傷冷,月事傷風,餘血在心經,血流於大腸,則生痔」,《醫宗金鑒》有:「又有產後用力太過而生痔者」。

7、房事過度及忍精不射:

  如《諸病源候論》有:「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衝發下部」,《古今醫統大全》則有:「忍精不洩而成痔漏」。

8、情志失調:

  《薛氏醫案》曰:「喜則傷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氣血侵入大腸致穀道無出路,結積成塊,生血生乳,各有形相」。

9、遺傳因素:如《瘡瘍經驗全書》有:「亦有父子相傳者,母血父精而成」。



中醫治則

一、內治法:古代對痔瘡的內治多主張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1、風傷腸絡:

  便血色鮮紅,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門瘙癢,口燥咽乾。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方藥:涼血地黃湯(生地黃、歸尾、地榆、槐角、黃連、天花粉、甘草、升麻、赤芍、枳殼、黃芩、荊芥),以清熱涼血祛風。

2、濕熱下註:

  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或脫出物滲出液較多,黏膜糜爛,或伴大便黏滯不爽,肛門灼熱,潮濕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方藥:臟連丸(黃連、公豬大腸)合萆薢滲濕湯(薏苡仁、黃柏、茯苓、牡丹皮、澤瀉、滑石、通草),以清熱滲濕止血。

3、氣滯血瘀:

  肛緣腫脹,隱見紫瘀,內痔脫出嵌頓,表面紫暗糜爛,疼痛劇烈,肛管緊縮,便秘溲黃。舌質紫暗,苔白或黃,脈弦或澀。方藥:止痛如神湯(秦艽、皂角刺、蒼朮、防風、黃柏、歸尾、澤瀉、檳榔、大黃、枳實),以行氣化瘀,消腫解毒止痛。

4、脾虛氣陷:

  痔核脫出,不易復位,肛門下墜感,便血色淡,伴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芤。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中益氣,固脫止血。

5.陰虛腸燥:

  便血色鮮紅,量少,大便乾結難解,形體瘦弱或伴口咽乾燥,潮熱盜汗。舌質紅,苔薄,脈細數。方藥:增液承氣湯合潤腸湯加減(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大黃、芒硝、火麻仁、當歸、甘草、桃仁),以滋陰清熱潤腸。



二、外治法

1、熏洗療法:

  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為肛腸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常用方藥有苦參湯、五倍子湯等,可清熱解毒,化膿消腫,活血止痛,收斂止癢等。適應於治療混合痔、外痔發炎、內痔脫出嵌頓、術後局部腫痛作癢等。方法:先熏後洗,先將藥液以適量沸水稀釋,先熏肛門處或紗布浸入藥水,稍微擰擠後,敷於患處,待藥液溫度適中後,再坐浴浸泡患處,每日一至三次.每次十五至至二十分鐘。

2、敷藥療法:

  將藥物直接塗敷患處或肛內,多於熏洗後敷藥。常用藥物有生肌玉紅膏、五倍子散、雲南白藥、生肌散等,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痰止血,祛腐生肌等。適應於外痔腫痛,內痔脫出糜爛,或術後肛緣水腫等。方法:用藥膏直接塗布患處,用紗布或棉墊固定,也可用藥膏製成大小不等的紗布條,以適量敷貼於患處或術後創面,也可納入肛內;如為散劑,可將藥粉用水或生麻油調成膏後塗於患處,或直接撒布患處。每日一至二次。

3、塞藥療法:

  是外敷療法的一種類型,用藥製成栓劑,塞入肛內,藥栓溶化後,藥物即對局部病灶起治療作用。常用各種外敷藥膏製成的栓劑等,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血止痛,收斂固脫等。適應於內痔出血、脫出,術後傷口換藥等。方法:用栓劑一枚於肛門熏洗後或每日排便後納入肛內齒線上,每日一至二次。



預防保健方法:

(A)在飲食方面,

1、忌吃刺激性食物,常因大量飲酒、嗜食辛辣,如辣椒、芥茉、胡椒、八角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些纖維質多的蔬菜、水果,多飲開水及湯類,等能增加腸蠕動。

(B)在生活起居方面

1、盡量不久坐久站,影響血液循環。
2、可作下肢活動的運動(至少十五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例如:爬樓梯、床上抬腿。
3、保持適當體重,減輕下肢負擔。
4、不熬夜。

(C)在痔瘡局部照顧方面

1、便後盡量以溫水清洗。
2、以紫雲膏或面速立達姆塗肛門痔瘡處。

(D)提肛鍛練-

採取站、臥、坐、躺等任意姿勢,閉口以鼻孔吸氣的同時收腹提肛(緊縮肛門),保持片刻,張口徐徐吐氣,同時肛門慢慢放鬆。反覆收縮放鬆肛門十餘次,每日應堅持做四至五次。此提肛鍛練不受時間、地點、季節、姿勢所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亦可坐在馬桶上訓練提肛動作。

(E)坐溫水浴,每週可行一至二次。

附記:本文轉載自《大春中醫網站電子報》2005‧7月‧V01.66。

痔瘡vs腸癰


痔瘡屬濕病兼寒或熱;而腸癰純係火病。

第一:痔瘡非寒濕就是濕溫,舌苔必滑而腐。腸癰則為火毒,無腐苔,但薄舌苔上必有黃或黑色
第二:溼熱痔瘡必有便秘
第三:腸癰右腿會有屈伸不利的症狀[右大腿關節前緣的筋有一點酸痛ST36 ? or GB34 ?]
第四:痔瘡雖然坐立難安,其痛微,腸癰卻痛如刀割。

方藥:止痛如神湯(秦艽、皂角刺、蒼朮、防風、黃柏、歸尾、澤瀉、檳榔、大黃、枳實),以行氣化瘀,消腫解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