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自我保健的原始痛點 中醫報乎你知

找出原始痛點,透過推揉即可改善包括疼、痛、痠、麻、癢、脹、悶、刺、腫、暈、抽筋、流鼻涕…等疾病的症狀,是目前正夯的中醫「疼痛原始點療法」基礎理論,衛生署苗栗醫院副院長許振榮表示,傳統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其中「疼痛原始點療法」為實用且易學的部份,相當適合民眾應用於自我保健。

中醫科主任康鍾禧主任說明,所有原始痛點,大多位在骨旁之筋,找到原始痛點後,推揉力道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宜,但又不能太輕,否則效果不佳,最好是患者感覺在推揉時有點疼痛,但又能承受為宜,推揉力道最好由輕而重。

康主任進一步介紹常見疾病症狀和疼痛原始點如:

胸腔部疾病患者,如胸悶、氣喘、咳嗽、心悸、心痛、胃痛、嘔吐、呃逆、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背痛、胸椎痛、胸痛、肩部後面痛、小腿肚痛或抽筋、胸背癢疹,屬上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
腹腔部疾病的患者:如消化不良、腹痛、泄瀉、便秘、黃疸、鼓脹、肝病、肝炎、胰臟病、腎臟病、腎炎、水腫,屬下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到腰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
若有小腹部、少腹部、骨盆腔部、下肢部不舒服症狀的患者,如: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白帶、痛經、月經異常、子宮肌瘤、卵巢疾患、腰椎痛、臀部痛、尾椎痛、坐骨神經痛、大腿痛、膝痛或不能彎曲、小腿前內外側痛、足踝關節痛、足跟腱痛、腰腹癢疹、下肢癢疹…等,可推揉位於腰椎棘突旁兩側及臀部薦椎旁兩斜側的腰部及臀部原始點。
此外頭部、頸部、膝部、足部和肘部、腕部、手部也都各有其疼痛原始點;康主任也特別提醒,「疼痛原始點療法」禁忌為:

不管是筋傷或是本身組織受損,都不能在患者自己感覺的痛處推揉。
骨頭,絕勿推揉,否則容易紅腫發炎。
另外也要注意,推揉的時間,只要症狀減輕,即可停止操作,時間也許幾秒鐘,也可能是幾分鐘,如果未能改善,則應儘速尋求專科醫師的協治。

原文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原始點療法義診 ( ???)

1.樂生義診:每週四 14:00~17:00

 地點:新莊樂生療養院

2.內湖義診:每週一、五 19:00~21:00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龍路21號 02-27944399

3.苗栗義診:每週五 09:00~11:00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營盤里延平路137號3樓(竹苗淨宗學會)

4.台中義診:每週一 14:00~17:00

 地址: 菩提仁愛之家地下一樓康樂室(台中縣大里市大明路55號)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原始點療法

雨後有情天(許老爹)--資料引自慈濟的報導。
分類:健康資訊
2009/01/30 16:29
這是慈濟人醫會在嘉義縣大埔鄉的最後一次義診,大埔醫療站完成後,六年來,在這偏遠山區的義診階段性任務也將畫下休止符。

「雖然趕上了慈濟人醫會在大埔的最後一次義診,但總遺憾我來得太遲了。」張釗漢醫師有感而發地說。

從中文到中醫

溫文儒雅的張釗漢,從外表很難想像他曾是保家衛國的職業軍人。國中畢業後,進入空軍機械學校士官班就讀的他,之所以會選擇讀軍校,是因為「讀軍校有薪水可以領」。

軍校畢業後,求知的慾望讓他更上一層樓,考上了成功大學夜間部中文系,並在父親「中文和中醫只差一個字」的鼓勵下,開始鑽研中醫。

「一開始是自己看書,民國七十三年要參加檢考之前才去補習。」張釗漢說。
退伍後,「失業」的恐懼讓張釗漢沒有回到故鄉三重,他選擇到內湖,為中醫師考照努力衝刺。

張釗漢說:「在內湖這一年半的時間,我是以『破釜沈舟』的決心,專心準備中醫師的執照考試。」

辛勤耕耘,得來的是甜美果實,民國七十五年,張釗漢取得了中醫師執照,南下高雄縣鳳山行醫,半年後轉到台南縣新營,就此落地生根。

平淡生活起波濤

民國七十七年,張釗漢與在郊遊認識的成大學妹施淑偵結婚,婚後育有兩女一男。在他的人生哲學中,只想平平淡淡過日子,夫妻共同經營好家庭,把子女拉拔成人之外,不復他求。

也因為他的這個觀念,在施淑偵接觸慈濟後,雖然很有心要投入,但總在張釗漢「把家顧好、把小孩帶好」的要求下,只能默默地收善款。

「施淑偵很用心,看我每個月從台南到新營來收功德款,覺得讓我跑這麼遠只收她一戶很不好意思,就努力幫忙勸募會員。」張瓊文說:「不但如此,只要慈濟有義賣,她也都會發心參與。」

張釗漢理想中的平淡的生活,在施淑偵罹患乳癌後破滅了,整個家庭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八十九年初,確認了施淑偵的病況後,張釗漢在「切除局部」、「整個切除」的手術同意書中選擇了復發風險較小的「整個切除」。

手術完成後,他發現醫生只切除了局部,很不放心地問了兩次:「只切除局部,會不會原處復發?」

主刀的醫生很肯定的告訴他:「不會!」

出院後,因為施淑偵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化療,於是夫妻倆的生活型態有了重大改變。
每天一大早就去爬山、運動,吃的是生機飲食,希望藉此改善施淑偵的體質。

經過一段時間後,施淑偵的傷口始終無法癒合,同時感到骨頭會疼痛,再到原開刀的醫學中心檢查,發現癌細胞在原處復發,並已轉移到骨頭。

張釗漢問主刀的醫生,當初為何沒全部切除,並肯定不會原處復發?醫生把全部責任歸咎於未做化療,並評估施淑偵再開刀多頂剩半年的壽命,同時身體太虛弱無法做化療,拒絕再動手術。

轉往另一所醫學中心後,雖然動了第二次手術,但在癌細胞已轉移的情況下,情況仍很不樂觀。

地獄酷刑般的折磨

癌細胞不斷的侵蝕,施淑偵的疼痛一天比一天劇烈,那種疼痛,就像被割骨抽筋,施淑偵形容那種痛,比地藏經的地獄酷刑還要苦。

九十一年中秋過後,張釗漢到東山鄉的山上找了一間房子,讓施淑偵專心養病。

「說拋家棄子,一點也不為過。」張釗漢把孩子託親友照顧,每天清早下山到診所上班,下班後立即趕回山上陪施淑偵,除了研究各類中醫書籍尋找藥方之外,還託人到大陸尋找藥材,全力挽救太太的生命。

將近一年的努力,終究還是敵不過癌細胞的折磨,施淑偵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虛弱。九十二年中秋節前幾天,施淑偵說:「上山是來求生的,我看我是不行了,我們下山與孩子團圓吧!」

面對太太的要求,張釗漢是百般的不願意,因為他知道,下山就是投降,就是判死刑;在太太的一再要求下,中秋節前,施淑偵回到家中,和孩子一起渡過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中秋節。

之後,施淑偵的病況急速惡化,身體的疼痛加劇,在止痛劑已完全無法控制疼痛下,張釗漢想到了嗎啡;由於嗎啡是管製藥品,必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於是他帶著施淑偵到第二次開刀的醫學中心就診。

在候診室等待的當下,施淑偵已痛得死去活來,張釗漢對醫生說,病人已痛得無法忍受,能不能先看診,換來的是冷冷的答覆:「排隊來!」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拿到了嗎啡;回到家中後,由於往返路程的顛簸,施淑偵整整躺了兩天無法動彈,更糟糕的是,嗎啡也無法止住身上的疼痛。

張釗漢說:「那時候最多曾請了四位看護,排班幫她按摩來減輕疼痛。」
擔任看護的蔡華美說:「張釗漢對太太用情很深,除了上班,其他時間都全程陪著太太;夜晚,只要聽到施淑偵的呻吟,都會馬上驚醒問太太哪裏不舒。」

心蓮病房逢良醫

施淑偵的狀況愈來愈差,蔡華美建議,可以考慮住進大林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因為醫院拒收動第二次手術,以及拿嗎啡的不愉快經驗,讓張釗漢對西醫已失去信心;在蔡華美的勸說及施淑偵對慈濟的信任下,他決定先去看看再說。

張釗漢說:「當時只是想先去看看瞭解一下,卻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在與陳世琦醫師詳談後,陳醫師留下手機號碼給張釗漢。

「留下手機號碼,等於隨時待命,怎麼有這麼好的醫生!」張釗漢有著滿滿的感動。

陳醫師讓他解除了心中的疑懼後,施淑偵住進了大林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
經過詳細檢查,陳醫師請張釗漢要有心理準備,因為施淑偵的狀況很可能只剩下一個禮拜的時間了,目前就是先以嗎啡來止痛,減輕她的痛苦。

「嗎啡沒有效果,我們已試過了。」

「是劑量控制的問題。」陳醫師對張釗漢解釋說。

第一劑嗎啡注射進去,施淑偵的疼痛不但未得舒緩,反而全身冰冷,嚇壞了張釗漢,雖然陳醫師解釋這是劑量控制的問題,他仍不敢再「冒險」。

施淑偵說:「我一看到陳醫師,對他就有信任感,我願意再試試看。」
第二劑的嗎啡,終於讓施淑偵的疼痛暫時緩和了下來。

面對時日不多的妻子,張釗漢想的是,如何延續她的壽命。在學長黃金鍾的建議下,嘗試用人參濃湯給施淑偵喝。

所謂人參濃湯,就是將人參比照煎藥般,整條人參用三碗水煎成八分。第一碗濃湯喝下後,施淑偵的精神有明顯的好轉,就這樣持續天天煎人參濃湯讓她喝。

「人參有天、地、良三個等級,我都買最高『天』字級的來煎,一個月光人參的費用就要十幾萬。」張釗漢說:「起先是偷偷讓她喝,後來被陳世琦醫師看見了,他並不反對,就不再躲躲藏藏的,有時陳醫師來巡房,還會請他嚐嚐呢!」

悟出疼痛療法

在陳世琦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的用心照護下,施淑偵的生命是延續下來了,但癌末身體上的疼痛仍是一大折磨,除了藥物控制,就是靠著按摩來舒緩。

有一次張釗漢在幫她按摩臀部時,施淑偵鼠蹊部的疼痛突然得到緩解,這發現讓張釗漢重新思考,莫非疼痛的起源處不在痛的地方?於是,他開始試著在施淑偵身上,尋找疼痛的起源處加以按摩,結果每次都能得到緩解。他再把這發現應用在到診所求醫的患者身上,效果奇佳;這也讓他悟到,原來患者感覺的痛處,只是個影子而已,如果只是在影子上下功夫,是沒有效果的。

「那時候,讓我體會到圓覺經裏面說的『當知菩薩……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張釗漢說,人的潛能總在最困難的時候被激發,豁然領悟之後,可以創新很多手法。

每次在施淑偵身上尋找出的痛源,應用在患者身上的效果,張釗漢都會和太太討論;施淑偵則叮嚀他:這一套可以救很多人,要好好研究。

在心蓮病房住了將近十個月,施淑偵還是走了。而她隨時出現的疼痛,讓張釗漢翻遍了她身上的每一條筋來尋找痛源,不但舒緩了疼痛,更因而開創出疼痛療法。

張釗漢的胞姊,張麗華談到施淑偵,總有無限的感嘆:「應該是老天爺有任務給她,要來教導這套手法的。」

張釗漢更加用心去研究這套手法,他說:「這輩子引導我用心去面對病患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太太的鼓勵,另一個是陳世琦醫師。」

施淑偵在大林慈濟醫院的這段時間,張釗漢從陳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的身上,看到了醫師如何用心去面對病患。

「受到陳醫師的影響,現在,即使是在休診時間,只要有人按門鈴,我就會開門,在這時間看診的就是義診,完全不收費。」張釗漢說。

接續太太未完成的路

最讓張釗漢感慨萬千的,是施淑偵臨終前的一段話:「唉!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做了慈濟的幕後委員,專門為慈濟收善款,但還來不及走到幕前,生命已到盡頭。」

告別式的那一天,張釗漢對著施淑偵的遺像說:「妳放心的走,沒有完成的心願,我會幫妳完成。」

為了實現太太未完成的夢,張釗漢開始投入慈濟人醫會的義診、往診。只要慈濟活動邀約,他一定以慈濟為優先。

張釗漢比較傾向參與義診,因為可以服務較多的病患。有一次的義診,其他科別的醫師看到大排長龍的疼痛患者,對他說:「你好幸福。」

張釗漢說:「推拿雖然辛苦,但看到這麼多疼痛的病患,我能在這裏幫他們解除痛苦,當下覺得自己是真的好幸福。」

慈濟有眾多的環保、福田志工,筋骨傷痛的問題普遍存在,張釗漢希望能走遍全省,到各個慈濟據點傳授疼痛療法,幫助這些為愛付出的志工。

「她很喜歡慈濟,很想親近證嚴法師,雖然我並不反對她募款,但每次想要去參加慈濟的活動,我總會要她把家顧好就可以了。」張釗漢說:「以前是我障礙了她;在我有生之年,我會走完她未完成的路。」

讓患者遠離疼痛

施淑偵希望他用這套手法救人的心願,一直在張釗漢的腦海中縈繞。他決定把這套手法公開,除了應邀到各大醫院講述疼痛療法,也接受各社會團體邀約免費教導。

在張麗華的鼓勵、協助下,民國九十五年二月,疼痛療法的小冊子出書,十月開始拍攝教學影音光碟。

原本張釗漢還在猶豫是不是要這麼早拍攝,因為他想準備更周全後再來拍。
在弟媳往生後,就結束瑜珈教學工作,到弟弟診所幫忙的張麗華說:「人生無常,好的事情要趕快去做;弟媳是用生命在示現,我們怎麼可以停下來。」

影音教學拍攝完成後,姊弟倆一再重看,總覺得好像有某些不足。

「或許是因緣吧!」張釗漢說:「感覺不足的地方,從光碟反覆研究後,終於有所突破。」

重新拍攝、製作定案後,張釗漢自費委製,光碟只送不賣。詳細的示範解說,讓一般民眾不必醫師指導,就可以從光碟內容學到疼痛療法。

計劃把這一套疼痛療法推行到全世界的張釗漢,以老子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自勉。

張釗漢說:「疼痛推拿術屬民俗療法,人人可學。如果把這一套以商業手法行銷,相信可以很快就賺到很多錢,但這不是我要的,我只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遠離疼痛,相信這也是太太要我做的。」

他的心裏還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藉由這片教學光碟來紀念這輩子最深愛的人──施淑偵。

註:光碟是許老爹拍攝製作的

──────────────────────────────────
財團法人張釗漢疼痛醫療基金會
http://www.cch-foundation.org/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痔漏門

[出處: 辨證錄 清 陳士鐸]

  人有肛門內外四旁,忽然生長紅瘰,先癢後疼,後成為痔,日久不愈,此症皆濕熱所成也。而得之縱飲者為多。江南人常生此症,因地氣之濕熱,又加酒熱之毒,所以結于肛門邊不能遽化。夫肛門通于大腸,凡有濕熱亦隨大便出,何以積而成痔?以濕熱在大腸不能久留,勢必盡趨于肛門,而肛門為大腸鎖鑰,未免有關閉防範之意,不容濕熱直出于門外,蓄積久濕熱毒,肛門獨受之矣。有毒必然外形,不生痔于肛門之內,必生痔于肛門之外,雖內外似乎少殊,而作楚則一也。然治之法,烏能舍濕熱而他求乎。惟是肛門去脾胃甚遠,化濕熱之毒不能不假道于脾胃,肛門未必受益而脾胃先損,所以無成功耳。故用藥必須無損于脾胃而有利于肛門者,治之始克奏功。方用
益後湯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地榆三錢 穿山甲一片,土炒,為末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水煎。
  連服四劑而肛門寬快,又四劑內外之痔盡消,再將前方每味加增十倍,修合丸散,以蜜為丸。每日未飲之先滾水送下五錢。服一料自然全愈,不再發也。
  此方利水去濕熱,既無傷脾胃,復有益肛門,蓋兩得之也。


  人有肛門邊先生小癤,每因不慎酒色,遂至腐爛變成痔漏瘡,不能收口,後長生肉管,每歲一管,流膿淌血,甚至為苦。世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徒受苦楚,而內毒未除,外口難長,經年累月,難以奏功。豈果漏瘡而終不可治乎,抑酒色之戒不嚴,而治之不得其法。蓋肛門之肉,不比他處之肉,而肛門之皮,亦不比他處之皮。他處之皮肉,非橫生則縱生也。惟肛門之皮肉,有縱有橫,最難生合。況大便不時出入,又加以刀針掛線,切勿輕用。惟消其濕熱之毒,內治為佳。然而漏生既久,毋論漏不可止,而氣血反傷,終難奏效也。方用補中用消,則何漏之不可痊哉。方用
青龜丸
  烏龜一個 茯苓五兩 薏仁六錢 羊蹄後爪四副 穿山甲五錢,俱用土炒 人參二兩 青苔乾者,一兩 黃八兩 當歸三兩 瓦松二條,陰乾,不可火焙 白芷一兩 槐米一兩 各為細末。將龜用石臼搗死,以藥末拌之,飯鍋內蒸熟,將龜肉與甲火焙乾,為末,同前藥用蜜為九。每日服三錢,服至一月而漏瘡乾,服至二月漏瘡滿,服完全愈,不再發。但服藥時務必獨宿,戒酒色三月。
  倘服藥時不斷酒色,不能奏功,不可不慎。
  此方治漏實有神效,非世上大概之方。況雖去濕而復不散氣,雖敗毒而又不損血,補破于無形,填隙于有孔。我願人敬服此方,堅守三月之戒,以去十年之病也。



  人有大便時先射血幾許,而始溺糞者,人以為便血病也,誰知肛門暗生血痔乎。夫痔久必變為漏,宜流膿血。不知受病不同,而見症亦異。此等之症,多得之飲燒酒過多,熱走于直腸而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不化,久則皮破而血出。此血乃外出于直腸之外,而非出于直腸之中,乃膀胱之血也。夫膀胱化氣而不化血,酒毒滲入膀胱,將酒氣化水出于陰器,而酒毒爍血不能從陰器而出,勢不得不趨大腸肛門而出矣。無奈門徑各別,戶口牢關,無可出路,而酒毒結于直腸之外,毒向內攻,而直腸之痔生矣。痔生必破,乘隙而膀胱之血注之,久且以血引血,不獨膀胱之血盡歸之也,乘大便之開關,血先奪門而出,故先大便而出射,正見其欲出之速耳。治之法似宜急填其隙,使血出之無路為第一策。然私竇既開,漏卮易洩,不亟清其上游之源,而但截其下流之隙,非計之善也。方用
清源散
  黃連三錢 茯苓五錢 白芍五錢 葛根二錢 白芷三分 槐花三錢 地榆三錢 人參三錢 穿山甲土炒,為末,一錢 白朮五錢 車前子二錢 三七根末三錢 水煎,調末。服三劑,血較前更多,三劑後減去黃連,再用三劑,血止而痔愈矣。愈後必務斷酒,終身不可服也。若女色止忌三月,永不再發。倘不能禁,不必為之治療,必先說過而後醫也。
  此方妙在用黃連之多,以解酒熱之毒,所謂先清其源也。上游無病而下流自然安閒,況諸藥又分配得宜。無非去濕化熱之味,堵截之方,又何能加于此哉。



  人有胸間生瘡,因不慎酒色,遂成漏竅,長流血液,久則神形困憊,腰痛難伸,行同傴僂,人以為心漏也,孰知是腎虛而成漏乎。夫心腎本相通也,心之氣必得腎之氣以相生,腎之氣必得心之氣以相閉,心漏之成于腎氣之泄也。欲心漏之愈,安可不急治其腎氣之衰乎。然而治腎而心之氣不閉,則補腎與不補同,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或謂,凡漏瘡多成于濕熱,但補腎而不閉心之竅,則漏不能愈,閉心之竅而不去其濕熱,而但治其心腎,恐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也,漏在他處者,可泄其濕熱,而漏在胸間者,不可泄其濕熱。蓋心漏成于腎虛,腎虛則寒,而非熱也。腎虛者,腎水虛而非邪水盛也。治之法,補其真陰而邪水自消,溫其腎寒而濕熱自退。方用
溫腎丹
  鹿茸二個 附子二個 青鹽二兩 人參二兩 瓦蔥二枝 紅棗四兩 各為末,紅棗煮熟,搗為丸。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而腰痛減,服月餘而心漏愈矣。
  此方之奇,全在鹿茸,既能益腎中之水火,而更能補心中之缺陷。又加之附子之辛熱,則無經不達,引鹿茸直入于心腎,以填補其空竅。如青鹽者,鹹以耐堅也。蓋漏瘡必多竅孔,故流血亦多,血得鹽則止而不流也。瓦蔥者,消濕熱于無形,雖心漏非濕熱之病,然未免少有留存,則孔竅難塞,故兼用以防其變。誠恐氣虛不能化,更益以人參生氣于心腎之間,助茸、附之力通達于上下,尤易成功也。

痔(hemorrhoid)


 痔(hemorrhoid),是從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擴張、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並因此產生出血、栓塞或團塊脫出,又稱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本病是一種常見病,民間有「十人九痔」之說,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高於女性。由於發病部位不同,又有內痔、外痔、混合痔之分。

1、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發生在齒線以上,是黏膜下直腸上靜脈叢的曲張靜脈團塊,以出血(早期症狀,常以排便時或便後出血為主)、脫出(晚期症狀,因痔塊體積逐漸增大,與肌層分離,排便時被推出肛門外)、黏液流出(直腸粘膜長期受痔塊刺激,常會併發慢性直腸炎,使黏液腺分泌增多,尤其晚期常因反覆脫出,致括約肌鬆弛,使黏液自肛內流出,使局部潮濕且伴有肛周不潔之感)為主要表現。

2、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發生於齒線以下,直腸下靜脈叢擴大曲張或反覆發炎而成,表面為皮膚覆蓋,不易出血,且形狀不規則,以疼痛(因皮下血腫)、墜脹、異物感為主要表現,加上肛門高低不平,容易清潔不乾淨,會癢而痛,抓一抓就破了而產生discharge。

3、混合痔(combined hemorrhoid)兼有內、外痔的特徵,由於直腸上、下靜脈叢互相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消失,因而痔塊位於齒線上下,表面同時為直腸粘膜和肛管皮膚所覆蓋,而成為混合痔,而中醫文獻中稱之為內外痔。

  徵候與症狀:糞便中有鮮血,排便時會疼痛,肛門裡會癢或肛門附近會癢。

  常見的情形有:1、經常便秘或長期腹瀉。2、勞累過度或病後體虛:勞倦過度,年高精衰,或病後,產後及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虛弱,氣虛見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失榮,故見大便秘,或排便艱難。3、婦人妊娠:胎兒造成腹內壓力增加,黃體激素升高,胃腸內食通過時間延長,使大腸吸收水分增加、糞便變硬。



病因包括:

1、解剖因素:

  由於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部,(1)直腸上靜脈及其分支無靜脈瓣,靜脈血向上回流困難;(2)加上直腸血管在下段不同高度穿過直腸肌層和肛門括約肌,由於肌肉收縮,糞便壓迫及腹壓增高的影響,容易使靜脈擴張;(3)由於痔內靜脈叢位於直腸末端粘膜下疏鬆組織內,缺乏彈力纖維組織的支持作用,這些因素皆易造成靜脈叢血液瘀滯,血管怒張而成痔。

2、感染因素:

  肛門附近感染使肛門皮膚、直腸粘膜受到刺激或損傷;各種腸道及肛門寄生蟲病,及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炎症,皆可引起直腸下部周圍組織發炎;另外,痔靜脈叢急慢性炎症使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脆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血管擴張充血而誘發。

3、職業因素:

  長期久坐、久立、負重遠行、下蹲的工作體位、從事體力勞動,均可使盆腔血液回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從而引起痔靜脈叢過度充盈而生痔。

4、飲食因素:

  飲酒過量,飲食辛辣之品,如辣椒、芥末、胡椒和生薑等,長期刺激直腸粘膜,導致直腸靜脈叢充血、擴張。

5、排便習慣因素:

  即指頑固性便秘和排便方式不當。便秘時用力過度,或糞塊在腸道內貯留過久壓迫與刺激腸壁,或排便時間較長,加重肛管直腸充血,使靜脈叢瘀血曲張。

6、其他疾病因素:

  如婦人妊娠、肝硬化、心臟病可直接阻礙直腸靜脈血液回流;門脈血栓可引肛門靜脈壓力升高,導致直腸和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生痔。



中醫病因病機

1、臟腑本虛:

  《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飲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氣血下墬,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衝突為痔者」,《薛氏醫案》云:「痔瘡之症或稟受胎毒……」說明機體本身的結構弱點、生理特性或全身性變化,均是發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2、飲食不節: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瘡瘍經驗全書》具體指出:「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炙醇酒,禽獸異物,任情醉飽,……乃生五痔」,可見古人認為痔疾與飲食有密切關係。

3、便秘:

  歷代醫家都認為便秘是發生痔疾的病因之一,因長期便秘,糞便蓄積直腸,可使周圍血行受阻,淤積成痔。《諸病源候論》曰:「忍大便不出,久為氣痔」,竇漢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陰陽不合,關格壅塞,風熱下衝,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腸道失潤,致使大便乾燥,解時努掙耗氣,氣血下陷,擦破肛門,風熱下衝,造成痔疾。

4、久瀉久痢:

  《備急千金要方》云:「久下不止,多生此病」,《醫宗金鑒》亦曰:「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洩使脾氣虧耗,肺氣也受影響,最後導致大腸之氣不足,於是氣血流注,濕濁聚於肛門。

5、久坐久行,負力遠行:

  如《外科正宗》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以致濁氣鬱血流往肛門,具能發痔」意即久坐久站使氣血不和,負重遠行則耗氣而虛,均使氣血邪毒瘀積於肛門。

6、妊娠及月經失調:

  如《外科啟玄》曰:「痔曰腸澼是也。婦女因產難久坐,或經行時氣怒傷冷受濕,餘血滲入肛門邊面生」,《薛氏醫案》有:「婦人因經後傷冷,月事傷風,餘血在心經,血流於大腸,則生痔」,《醫宗金鑒》有:「又有產後用力太過而生痔者」。

7、房事過度及忍精不射:

  如《諸病源候論》有:「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衝發下部」,《古今醫統大全》則有:「忍精不洩而成痔漏」。

8、情志失調:

  《薛氏醫案》曰:「喜則傷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氣血侵入大腸致穀道無出路,結積成塊,生血生乳,各有形相」。

9、遺傳因素:如《瘡瘍經驗全書》有:「亦有父子相傳者,母血父精而成」。



中醫治則

一、內治法:古代對痔瘡的內治多主張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1、風傷腸絡:

  便血色鮮紅,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門瘙癢,口燥咽乾。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方藥:涼血地黃湯(生地黃、歸尾、地榆、槐角、黃連、天花粉、甘草、升麻、赤芍、枳殼、黃芩、荊芥),以清熱涼血祛風。

2、濕熱下註:

  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或脫出物滲出液較多,黏膜糜爛,或伴大便黏滯不爽,肛門灼熱,潮濕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方藥:臟連丸(黃連、公豬大腸)合萆薢滲濕湯(薏苡仁、黃柏、茯苓、牡丹皮、澤瀉、滑石、通草),以清熱滲濕止血。

3、氣滯血瘀:

  肛緣腫脹,隱見紫瘀,內痔脫出嵌頓,表面紫暗糜爛,疼痛劇烈,肛管緊縮,便秘溲黃。舌質紫暗,苔白或黃,脈弦或澀。方藥:止痛如神湯(秦艽、皂角刺、蒼朮、防風、黃柏、歸尾、澤瀉、檳榔、大黃、枳實),以行氣化瘀,消腫解毒止痛。

4、脾虛氣陷:

  痔核脫出,不易復位,肛門下墜感,便血色淡,伴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芤。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中益氣,固脫止血。

5.陰虛腸燥:

  便血色鮮紅,量少,大便乾結難解,形體瘦弱或伴口咽乾燥,潮熱盜汗。舌質紅,苔薄,脈細數。方藥:增液承氣湯合潤腸湯加減(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大黃、芒硝、火麻仁、當歸、甘草、桃仁),以滋陰清熱潤腸。



二、外治法

1、熏洗療法:

  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廣泛應用於臨床,為肛腸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常用方藥有苦參湯、五倍子湯等,可清熱解毒,化膿消腫,活血止痛,收斂止癢等。適應於治療混合痔、外痔發炎、內痔脫出嵌頓、術後局部腫痛作癢等。方法:先熏後洗,先將藥液以適量沸水稀釋,先熏肛門處或紗布浸入藥水,稍微擰擠後,敷於患處,待藥液溫度適中後,再坐浴浸泡患處,每日一至三次.每次十五至至二十分鐘。

2、敷藥療法:

  將藥物直接塗敷患處或肛內,多於熏洗後敷藥。常用藥物有生肌玉紅膏、五倍子散、雲南白藥、生肌散等,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痰止血,祛腐生肌等。適應於外痔腫痛,內痔脫出糜爛,或術後肛緣水腫等。方法:用藥膏直接塗布患處,用紗布或棉墊固定,也可用藥膏製成大小不等的紗布條,以適量敷貼於患處或術後創面,也可納入肛內;如為散劑,可將藥粉用水或生麻油調成膏後塗於患處,或直接撒布患處。每日一至二次。

3、塞藥療法:

  是外敷療法的一種類型,用藥製成栓劑,塞入肛內,藥栓溶化後,藥物即對局部病灶起治療作用。常用各種外敷藥膏製成的栓劑等,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血止痛,收斂固脫等。適應於內痔出血、脫出,術後傷口換藥等。方法:用栓劑一枚於肛門熏洗後或每日排便後納入肛內齒線上,每日一至二次。



預防保健方法:

(A)在飲食方面,

1、忌吃刺激性食物,常因大量飲酒、嗜食辛辣,如辣椒、芥茉、胡椒、八角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些纖維質多的蔬菜、水果,多飲開水及湯類,等能增加腸蠕動。

(B)在生活起居方面

1、盡量不久坐久站,影響血液循環。
2、可作下肢活動的運動(至少十五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例如:爬樓梯、床上抬腿。
3、保持適當體重,減輕下肢負擔。
4、不熬夜。

(C)在痔瘡局部照顧方面

1、便後盡量以溫水清洗。
2、以紫雲膏或面速立達姆塗肛門痔瘡處。

(D)提肛鍛練-

採取站、臥、坐、躺等任意姿勢,閉口以鼻孔吸氣的同時收腹提肛(緊縮肛門),保持片刻,張口徐徐吐氣,同時肛門慢慢放鬆。反覆收縮放鬆肛門十餘次,每日應堅持做四至五次。此提肛鍛練不受時間、地點、季節、姿勢所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亦可坐在馬桶上訓練提肛動作。

(E)坐溫水浴,每週可行一至二次。

附記:本文轉載自《大春中醫網站電子報》2005‧7月‧V01.66。

痔瘡vs腸癰


痔瘡屬濕病兼寒或熱;而腸癰純係火病。

第一:痔瘡非寒濕就是濕溫,舌苔必滑而腐。腸癰則為火毒,無腐苔,但薄舌苔上必有黃或黑色
第二:溼熱痔瘡必有便秘
第三:腸癰右腿會有屈伸不利的症狀[右大腿關節前緣的筋有一點酸痛ST36 ? or GB34 ?]
第四:痔瘡雖然坐立難安,其痛微,腸癰卻痛如刀割。

方藥:止痛如神湯(秦艽、皂角刺、蒼朮、防風、黃柏、歸尾、澤瀉、檳榔、大黃、枳實),以行氣化瘀,消腫解毒止痛。